西游记

李存燕

Artwork by Vladimír Holina

这里是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七号早上的北京站。

七点半:
带着六个颜色,大小,质地,内容各异的包,我登上了北京—乌兰巴托—莫斯科国际列车。

头天晚上,一大堆 (“堆”里的每个人都是我爱的朋友) 人在我家刷夜。说的什么记不清了,只记得很多人都站着 (房间小) ,屋子里烟雾缭绕。一个朋友出去从北京饭店买来两瓶“长城干白” (不是白干) ,家里没有拔瓶塞的家伙,不知道是怎么把瓶子打开的,反正最后这个饮料—中法合资的首个酒类产品—都和着泪水进了每个人的肚子里。

走进我的车厢后马上扑到窗前看着站台上为我送行的十八个朋友。看不真切:天还没有亮透,满眶泪水也不“给力”。只记得他们的表情大都很沉重:此去前途未卜?

有一种想跳下车的冲动。

八点整,站台开始换布景:列车开动了,车厢里乐声渐起: “重归苏莲托”。

重归苏莲托?重归苏联?重归?

我坐在铺上,一任泪水竖流......

“Don’t cry, you are going to see......” (别哭了,你要去看......)

一只手递给我一块手绢。

这时我才发现,“房间”里还有两个人,看上去岁数比较大 (对两天前才过了三十岁生日的我来说,他们算是老头儿了) ,都是一脸的慈祥。我跟那劝慰我的人点了点头,没说话:“别哭”?说得容易。

好歹平静下来,把六个包堆在门旁的角落里,一个人呆坐着, 觉得无限地累:哭了一夜加上一早上,怎么会精神抖擞 ?

“You are going to Moscow?” (去莫斯科?)

“Yes, but will continue after Moscow, I'm going to Paris.” (是,莫斯科以后还要赶路,我去巴黎。 )

“Paris! It’s wonderful! You are like Madame Curie! You should be happy!” (巴黎!多好啊!你跟居里夫人一样!你该高兴才对!)

真的,我跟居里夫人一样:都去巴黎......

“Where are you going?” (你去哪儿?)

“I’m on a work trip to Ulan Bator, I’m economic attaché at the Polish Embassy.” (我去乌兰巴托出差,我是波兰使馆的经济参赞)

“您去哪儿?” 我问另外一个“老头”。

“我去莫斯科开会,有个俄国文学国际研讨会”。

他们去出差,去开会, 然后回去。我呢?还能再看到我的北京,我的朋友们吗?泪水又涌进眼里......

“别哭了,出国是好事儿。你去巴黎留学吗?”

 “是。”

这老头,还能听懂英文,肯定是个间谍!

这时,进来一位在车上送牛奶的胖大妈,看到我 « 痛不欲生 »的样子,一屁股坐在我的铺位上,搂着我说了一大堆俄国话。我都听懂了:善良,爱......

晚上去了餐车,坐在我后面的是几个刚在北京旅游过的黄毛子,听着他们大谈京游
见闻和感想,泪水再次夺眶而出,幸好是独自面壁,没人能看见我那副哭相。

北京,我的故乡,我爱你。


*

十一月二十七号晚上八点:
火车要从二连浩特出境了。没有人来查票,查护照:早上已经反复查过了。

两个蒙古人进了我们的包房后问道 : “身体好不好? 有没有病?” 问了好几次。
我真感动 : 他们为我们的健康操心!!后来才知道,他们是边防检疫,怕我们把疾病,瘟疫什么的带进他们的国家。

我有病,心病:一个包里放着一位老先生送给我的两幅画,一幅让我送朋友,另一幅让我混不下去时卖了。彼时老先生(一位有名的中国画家) 的作品出境需要特批。我没有特批。

老画家顺利出境。

蒙古给我留下的印象是“空旷”:初冬的狂风似乎卷走了所有的生命,茫茫荒野,空无一人,空无一物,就像乌兰巴托国际列车站候车室里的小卖部。

好老头儿波兰经济参赞在乌兰巴托下车了,我和第二个老头儿(后知他是北师大教授)把他送到门口——车厢门口——然后继续赶路。

火车停了二十分钟后再次开动。

车里的朋友告诉我:两个日本人因为拍照被扣留了。这日本人也是,拍什么?根本无物可拍......


*

十一月二十八号:
火车准备进入“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” 。 (要有入境检查了。)

心里又开始打鼓: 我的另一个包里藏着两本书:“古拉格群岛”上,下集。彼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在苏联是禁书, 人也是“禁”人,他获准返回深爱的俄罗斯祖国是九年后的事了。我这两本是中译本,苏联人看不懂,但是书的封面都是作者的大照片 (书里也有大量的图片)......

走前准备行李时把一些书托运了,只有这两本,我千辛万苦地把它们带在身边,要是......? 这可是到了“禁书”国了呀!

怎么办?

我的目光落在去莫斯科开会的老头儿身上。

“您去莫斯科开俄罗斯文学研讨会,您是作家吗?”

“不是,我在北师大工作,教俄罗斯文学。”

“哦,那您肯定知道所有的俄国作家吧?”

他笑了笑 (既熟悉又让我讨厌的矜持的笑) :“可能吧。”

“那您肯定知道索尔仁尼琴吧?”

“当然知道啦!”

“那他的作品您都知道吧?”

“知道一些。”

“那您看过什么作品?”

“没看过,国内没有他的书。”

“那您想看吗?” (毒品贩子恐怕就是这付嘴脸)

“如果有当然想看。”

“我有。”

老头儿原本躺在上铺 (我们这个“房间”有四个铺位) ,这时马上坐了起来。

“哦,是什么书?”

“古拉格群岛。”

“你从哪儿找到的?”

“朋友给我的。”

“借给我看看好不好?”

“没问题,可是我有点儿害怕......”

“你怕什么?”

“您知道,他的书在苏联是禁书,万一有人来检查怎么办?”

“没关系,你不用怕。万一有人来检查,你别作声,我跟他们说。”

我能作什么声?我又不会说俄文。

心可是放下了不少。

我把上,下集都拿出来,递给了他。

从那以后的两,三天我们彼此都不大说话,他要抓紧时间在火车到莫斯科前看完这部巨著,没功夫答理我;我也有自己的事儿要忙活。

检查来了。

一天晚饭后,有人敲我们的 “房”门,打开门,三个肩跨长枪的苏联士兵,枪上有刺刀。

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持枪的军人。我什么都没说:不会说,也不知道说什么。

正在看书的北师大教授马上用俄文和他们打招呼,叽哩咕噜说了很多,那三个士兵轰然大笑,没检查就退出去了!

“您跟他们说什么了?他们怎么没检查?” 我缓过神来后马上问他。

“开了个玩笑。”

“多亏您了!!您的俄文真棒啊!”

教授告诉我,他生长在中苏边界,从小就会说俄文。怪不得!!

索尔仁尼琴安然入境。


*

西伯利亚 !

那么多人在那么多大都市里摩肩接踵,这里却是几公里,几十公里看不见人烟,只有车窗外的蓝天,白雪,望不到头的绿松柏和白桦树,金黄色的木屋和屋顶上飘着的炊烟, 三十年后仍旧清晰如昨日......

美丽,洁白无瑕的西伯利亚!

“现在车沿着贝加尔湖开呢!!”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。

果不其然,窗外不时能看到各种白色的造型:地球上最深, 容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因受月球的影响/作用产生潮汐,极低的气温把涌向湖边的水浪冻成了形状各异的美丽“冰雕” 。

什么是“鬼斧神工”? 这就是 !


*

五昼夜的行程可不短。列车连续行驶十几个小时才喘一二十分钟的气,我们才能放风。

得想办法消磨时间。

我的办法是:串门儿(串车厢)。

我的包房隔壁“住”着一个大黄毛,是个英国小伙子。他去南朝鲜 (后来叫韩国) 看女朋友,然后打算回英国还是去别的地方我忘了。聊起天来知道他会说法文,太巧了:我正为一件事儿发愁呢!英译法,我一边说,小伙子一边写,很快地两封信被泡制出来了。这小伙子,真招人喜欢!

这个“招人喜欢”的小伙子可不招所有人喜欢。一天早上,我打开包房的门,发现 左边地上有一个小 « 山包 »:小伙子的东西都被扔到过道上了。本来我们都受到例行检查,不过苏联人对这个英国小伙子是情有独钟。彼时中苏关系远非好得“跟蜜里调油”似的,但是苏联人会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!


*
 
十一月三十号:
列车到达西伯利亚的大城市新西伯利亚。夜幕中摇摇曳曳的万家灯火就像北京的一样。

就像北京的一样......


*
 
十二月一号:
车厢里几个常走这条线的人告诉我, 能看到亚,欧两洲的界碑。但是,一个毫无经验的初行者是看不到的。列车疾速奔驰,我没有看到界碑。

“北京—乌兰巴托—莫斯科国际列车”在亚洲“境”内行使了六十七个小时,将近三天三夜。

在车上找到一本德文的“西柏林—巴黎火车行程及票价表”。算了算,身上带的钱能把我送到巴黎。住处不是问题:去火车站刷夜!




十二月二号十六点三十分:
列车驶入莫斯科市区。全程一百二十八个小时零三十分钟。

我下车了,下了中国列车。

突然懂了什么是 “FOREIGNER”......

车站上人流穿梭,大家都匆匆忙忙。有的回家,有的继续赶路。

钻进中国使馆前来接北师大教授的小汽车里后,我请司机同志把我送到莫斯科“白俄罗斯火车站”,那是我的“驿站” ,明天就从那儿出发。

汽车在暮色中的泥泞雪路上东奔西跑,我不停地感谢北师大教授:没有他的帮助,我的“古拉格群岛”,说不定还有我就麻烦了!

使馆的小汽车把我卸在“白俄罗斯火车站”后扬长而去。

车站里真暖和,我暗自庆幸自己的分析正确:越冷的地方室内取暖越好。

寄存了几个小包,寄存处的老头在墙上划了一个“45”,我照数付款。

莫斯科人不懂英语,我东跑西窜,半天才找到“Ticket Office”办理莫斯科—华沙—东柏林的签票。

正排着队,就看见那两个车友走了过来:我说服他们也象我一样,充分利用为期一天的“Transit Visa”!

一个是上海的医生,去东德实习,另一个是陕西的小伙子—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,就把“小伙子”算他的职业吧—要去西德的中国饭馆,还有一个我。

“莫斯科流浪联动队”正式成立!

排到我,才知道“签票”是当天早晨。

不管它,先逛逛!

宽阔的大街上汽车飞驰,溅起一片片的雪渣。行人都很守规矩:绿灯不亮不过马路。

走进一家餐厅—地地道道的莫斯科餐厅,服务员把我们引到一张远离苏联人的桌前。就座后,餐厅所有就餐者的目光一齐投向我们。

灯光暗暗的:原来饭馆的光线可以这么柔和,幽暗。

离开餐厅时,一个年轻姑娘远远地向我们挥手道别......

一边瞎逛,一边往回走。

真冷。没有风,没有声音,只有冷。

疲劳地坐在候车室的地上, 我们开始入睡前有一搭无一搭的“群聊”。

“小李!”

是北师大教授!

“您怎么来了?!”

“在这怎么睡觉啊?去我们饭店吧!”

我当然愿意——不为别的:饭店可以洗澡!可是“我们是三个人呢......”

“都去吧,有地毯!”


*

十二月三号:
盖了—莫斯科的地铁!

看到那一条条长无尽头的电动扶梯,看到那一座座庄严,典雅的车站雕塑,看到那一幅幅美丽,神秘的壁画才知道什么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。一直滔滔不绝的我们三个人都不说话了......

到了莫斯科不去红场,不看 (说错了,是瞻仰) 列宁的遗体岂不等于没到莫斯科?

我是刚刚离开天安门广场的人,莫斯科的红场本身并未给我留下多深刻的印象,倒是那几所大教堂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份外雄伟。

瞻仰伟人遗体的人很多,要排队,排大队,在最高气温零下十七度的红场上排队。

我身上穿着应该是在零上几度的气温时穿的衣物:一件衬衫,一件毛衣,一件中式短外衣,一条棉毛裤,一条运动裤,一双球鞋,一顶毛线帽,一双朋友的姐姐给我织的毛线手套。

那双球鞋被冻得变了形,我也体会到了寒风彻骨的滋味, 更明白当年拿破仑的士兵受了什么样的罪......

在我们的后面有一对结婚的新人 (问了当地人才知道,莫斯科人结婚时喜欢去红场瞻仰伟人) ,新郎还好,那新娘只穿着一条薄裙子,外面披着 (不是穿着) 一件大衣。

真该让列宁起来看看!

列宁没有起来,他安静地躺着,躺在他的透明棺材里, 一个干瘪的小老头儿......

离开列宁后我们去看高尔基,一是为了了解一下苏联文学界的泰斗,二是 (更重要) 为了避寒:买一张博物馆门票可以任意消磨时间,比饭馆便宜得多!

苏联的姑娘个个漂亮,那么冷的天还化着浓淡相宜的妆。苏联是美女之国!


*

十二月三号二十一点二十分:
又上了火车,“莫斯科—华沙—东柏林”。

车厢里又热又乱,卫生和服务态度一样差。

要上床,才发现没有梯子。去找列车员,这列车员手里端着一盘同事送的蛋糕,先是说不知道 (这列车员不知道他车厢里的事儿?!) ,大概看到我脸上有了怒意才找来一个梯子。

躺在铺上,感觉是无可挽回地“出国”了。

 
*

十二月四号:
红顶房子,绿草,蓝天,黑白色的奶牛 (也许是肉牛 ?) ,一切都安宁,整洁。

经过六天蒙古和西伯利亚的粗犷,波兰看上去就像一位秀丽的少女。

真到欧洲了。

“房间”里换了新面孔,我继续在上一列火车上就开始的活动:串门儿。

走进一节车厢里, 看到四个人对坐着喝茶,被他们的茶杯吸引住了。 那是安在金属套里的大玻璃杯,金属套上刻着许多缕花/镂空图案,非常精致。

“下午好!你们去哪儿?” 我试着用英文和他们搭讪。

“我们去波兰出差。” (又是出差的!)

“I see. 你们在哪儿工作?”

“我们是莫斯科的,我们是搞—外—贸的。” 其中一个人拉长了声音告诉我。

苏联的?去波兰”搞外贸“?蒙古的空旷就是被苏联”搞外贸“搞出来的......

说话间看到他们的小桌子上摆着不少吃食:面包,果酱,熏鱼......

“这是什么?” 我指着一个小罐子问道。罐子里面是一些黑乎乎的什么东西。

“***”

“什么?” 我没听懂他的话。

“Eggs. Fish eggs......”

鱼蛋...... 鱼子酱!

“Very famous!! ” 我随口说了一句。

“鱼蛋”的确有名,不过对我来说是有名无实:我从没吃过......

“ It must be very delicious!! ” 我又随口说了一句。

“来尝尝!” 他们招呼我坐下。

我真想尝尝“鱼蛋”—不是尝它的味道,是尝它的“有名”—可咱中国人不能“招之即来”啊,更何况他们也没有死乞白咧地要我尝!!

“认识你们很高兴!” 我和他们道别后走了。

当天晚上, 一个中国车友来找我:“哎,有几个苏联人叫你去他们那儿吃鱼子酱!”

“真的?!” “刚才......”

“我知道!我跟他们在一个车厢,他们跟我说......让我来找你呢。”

我从包里拿出一些北京的巧克力,兴冲冲地跟他去了。

鱼子酱是需要习惯的美味,就像松花蛋,臭豆腐,奶酪一样。

从今以后,我可以说,自己是一个吃过“鱼蛋”的人了!

后来知道法国,伊朗也弄什么“鱼子酱”,我冷笑着告诉朋友:我吃过正宗的鱼子酱...... 


*

十二月五号:
俗话说: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

果不其然:车到了东柏林,人到了东柏林,行李没到。

用英语和一个东德铁路女职工说明情况,又把行李单给她看;这女人板着一付东德脸,跟我说了几句......德文。再问她会不会说英语,她干脆不理我了。

看看四周,没有一个中国人:“莫斯科流浪联动队”的医生就在东德实习,那个小伙子不在,在又能怎么样?他们也不会说德语。

大字不识一个,没有朋友 (没有用得着的朋友) ,身上的钱只够行李转运,买去巴黎的火车票。

我傻眼了。

围着“东德脸”的有好几个,其中一个是黑人,可能是在东德的留学生吧 ?中国,苏联都爱帮助非洲兄弟!

“Excuse me, do you speak German?" 我试着用英文问他。

“Yes, may I help you?”

绝处逢生!

跟“东德脸”沟通后,那位留学生—真是留学生—告诉我,车站不负责办理行李转运,我只能自己办,或是托人办。

“Do you know where Chinese consulate in East Berlin is?” (你知道中国驻东柏林领事馆在哪儿吗?)

“不知道,不过我觉得你可以坐出租汽车去,司机什么地方都知道。”

聪—明—的—大—好—人!!

这位来自乌干达的留学生没有局限于理论指导:他和我走到街上,帮我叫了一辆出租汽车。

东柏林的街道毫无魅力。也难怪,刚从战争废墟里站起来的城市……


*

“您好,我是去巴黎留学的,我的行李还没到东柏林,可是我今天就得走......”

“你是公费的还是自费的?” 中国领事馆接待处的一位女同志挺和气地问我。

“自费的。”

“哦,自费的......你还是自己想想办法吧。”

“我没有钱,也不会说德文,实在没有办法了,您能不能......?”

“你等一下。”

“哎!哎!”

一会儿 (多长时间忘了) 从楼上走下来一个男的,很面善,穿着拖鞋。

“你把情况再跟X领事说说。”

领事!!

“X领事,我是......我的行李还没到......我能不能把托运票,转运费和地址留在您这儿,等行李到了您帮我办转运手续?”

“好吧。”

好—吧 !!

 “太谢谢您了!”

“一般我们不管自费留学生的这些问题, 这还是第一次,破例帮你一下吧。”

“是啊,大家都来麻烦你们哪行啊?”

过去不觉得自己这么自私,这么会逮着便宜卖乖。

千恩万谢了X领事和领事馆的女工作人员这两位救行李恩人,我离开了领事馆。

我到巴黎后没几天行李就到了,我买了一大盒法国的洗头液,浴液,花露水寄给了X领事。大街上看见过一次中国使馆的车,使劲儿跟车里的人挥手...... 


*

对穿过柏林墙毫无印象了......

还有几个小时才上车去巴黎呢,再逛!

寒星点点,我和那个陕西小伙子 (忘了是怎么重逢的了) 在西柏林英军占领区清冷的街道上溜达着。

一面大橱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,看得出来里面有不少人。走进去才知道这是一家咖啡馆,灯光暗暗的,有人坐着,有人站着,原来可以站着喝咖啡,站着喝酒!

我们没有喝,不是不能站着,是囊中羞涩。

继续往前走,不远处亮着灯,冒着气。  白色的灯光把夜幕衬托得更暗,夜幕又把灯光衬托得更亮。

一个摊子上摆着象圆筒一样的小面包,旁边有一个象炉子那样的东西,几个人站在那儿吃“圆筒”。

“What’s that?”

“Hot dog” 卖“筒”的笑着告诉我。

原来这就是famous “热狗”!

我和陕西小伙子一人买了一只热狗吃了,站着吃的。

两个柏林,两个星球......
 

*

十二月六号 六点十八分:
“西柏林—布鲁塞尔—巴黎”国际列车终于稳稳地停在“巴黎北站”。

拎着,挎着六个颜色,大小,质地,内容各异的小包,我沿着车厢向前走,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。

我得喝点儿什么。

“CHANGE”

Change money!

揣着刚刚换的几法郎,我四下张望着。

“Café”

这不就是咖啡馆吗?!这法文跟英文差不多! 一个月以后才知道这法文跟英文差得多了。

我走过去,还是拎着,挎着那几个小包。

“A glass of beer, please.”

“A beer?”

很快,给我端来了一杯啤酒!

这里的啤酒杯真好看!

我几口把啤酒灌进肚子里,当然是站着!


2015年4月-2015年12月

感谢李之聪发小。